山西精华科工贸有限公司
292015-01
手工专色配色方法发布者:本站 浏览次数:


商品包装中的烟盒、酒盒和其他商标装潢产品通常都要采用专色印刷。专色油墨的色相对印刷品质量的影响极大,因此,准确调配油墨至关重要,尤其在专色油墨的生产和印刷中,油墨配色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的问题。油墨配色就是集中原色油墨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需要的油墨。现今,专色油墨调配方法大体可分为手工专色油墨配色(即传统专色配色)和计算机专色油墨配色。但是一般情况下,数码打样样张的颜色与用油墨再现出来的色相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只能最大程度地接近。下面通过比较,为您分别介绍一下两种配色方法在专色油墨配置中的应用。

一、手工专色配色方法

(1)色谱色标比较法。如彩稿上的实地满版专色,可通过从色谱上查到网目调网点的颜色呈现的Y、M、C各版的网点百分比。得出配制该色的油墨量的大致比例。

(2)颜色三属性比较法。分别比较彩稿试样配出来的油墨颜色的明度、色相、饱和度。如果明度上有差距,可以通过加冲淡剂来纠正。如果色相上游差距,偏某色,可以利用互补色规律纠正,但由此会增加中性灰,降低颜色的明度。因此调墨时应时刻观察颜色的三特性:色相、明度、饱和度。还要牢记墨种尽量少的原则。

(3) Pantone配色法。普通人大约能区分上百种颜色,而通过训练,对色彩的认知范围可增加0~100倍,大大提高对色彩的敏锐度,看Pantone色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同时在看Pantone色谱的过程中,强制性的纠正个人的视觉偏差,培养良好的观察色彩的习惯,并使色彩感觉(客观颜色和心理颜色的感觉)趋近标准色。在Pantone色谱上都会注明色彩的组成及百分含量,在观看时自己先思考色彩的成分,然后比较标准色值,若有误差,找出误差是由哪一个配比色引起的。另外,Pantone色谱还包含不同纸张、上光与不上光、金属色等各种情况的色块。看Pantone色谱可帮助调墨师确定墨种及粗略的墨量比。

(4)比例法。首先观察、分析该印样可能由哪几种油墨组成,可用电子天平或带有刻度的吸墨管,按比例粗调,看粗调的墨样与标准色样是否接近,并记录下此时的油墨配比和墨量。若接近,则把比例换算成百分比,然后用分析电子天平细调;若不接近,要考虑是否更换墨种或改变油墨比例,继续调配。

方法调配专色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印刷厂对设备的投入也不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加入更多不同种类的油墨时,油墨会变脏,鲜艳程度大大下降;分量难以控制,往往比预期调配的分量多出数倍;加入大量白墨,随能增加遮盖力及能即时检视色相,但已降低了耐印力和印刷适性;不能利用纸张本身的颜色,去调配专色油墨,增加白墨应用;印墨厚度难以控制;水准不稳定,往往因配色人员的技术偏差而出现问题,缺乏客观的判断。

二、计算机专色配色方法

现代计算机配色是先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目标色,通过计算机配色软件的处理以客观数据的形式表现目标色色相的配方,达到专色配色的目的。当复制色和目标色之间由于原料性质和工艺参数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颜色差异时,由计算机配色系统对所用配方进行修正,将色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计算机专色配色主要包括以下3个要素:得到初始配方公式、预测任何色料混合物颜色的光学模型、调整配方使之接近目标颜色的算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色料混合模型。计算机颜色匹配额理论基础,过去几年来应用最广泛的是Kubclka-Munk(K-M)理论。但是,K-M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其理论计算与具体实践之间常出现差异,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两个因素:K-M理论本身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推导的;印刷行业在描述油墨叠加效果是必须考虑与颜色颗粒的相互作用及油墨的物理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应该说K-M理论中包含两个双常数,分别为吸收系数K和散射系数S,油墨对光的散射能力与基质的散射能力相比可以忽略,因而油墨的呈色原理主要是油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油墨对入射光的吸收能力受油墨层厚度及油墨浓度的影响。K-M理论是以不透明介质为前提提出来的,而印刷中使用的油墨是透明性或半透明性的,因此,K-M理论有很大缺陷。

后来人们结合印刷工业的特点,研究出利用三刺激值进行配色的方法,这主要基于同色异谱的原理来进行的。计算机油墨配方分析流程为:首先利用分光测色仪器测量样品色,记录数据,把颜色资料输入软件内;点选配色功能,按计算机要求现则资料库,根据样品所用的纸张,选择涂布纸不加处理的资料库,再选择所用颜色数量,进入配色视窗,输入生产用纸张资料;完成后,点选配方运算,计算机显示油墨配方运算结果。若可行,计算机会运算出十几个配方,可选择最佳方案。

计算机配色的关键在于油墨数据资料库建立的准确性,即基墨颜色的光吸收值与反射值,以及每一基墨加白、加黑后再测颜色的光吸收值与反射值详细记载。计算机配色系统在建立资料库时,花费时间较多,但在实际的生产应用中,不论在时间效率上还是在印刷品质上,都比人工配色作业的“稳定性”要高。

利用色谱进行三刺激值配色,克服了k-M理论的局限性,减轻了配色人员的负担,提高了产品的颜色质量、配色速度和精度,增加了经济效益。虽然还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如在不同光源下进行三刺激值配色所计算出的色差不同,配色精度与色谱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关系等。但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更新、仪器的更加精密、各种数学方法的不断涌现和材料的逐渐规范化、数据化,计算机配色必然会显示无比的优越性。

计算机配色的注意事项如下:

(1)制作的数据必须准确,否则使用后提供的一系列数据都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在建立数据库时必须严格、细致,排除一切外界因素的干扰;油墨必须新取,且一次必须留足备后用;称量必须准确干净;配方必须优化,避免油墨分散性不好、墨条有浮色、发花等毛病。

(2)试样制作的一般原则和注意事项。试样要由一个人制作,手法一致。制作一套基础色试样的油墨要一次性称取,并一次称取一定量的油墨配成原液,然后按欲配油墨的不同浓度加入冲淡剂,以得到不同饱和度的油墨。基础试样的制作条件要尽量模拟生产的工艺条件,助剂的种类和用量、时间、温度、后处理条件等均应与生产类似。

(3)基础色试样的测定及数据存储。在存储基础数据之前要对基础色试样进行测定,基础色试样测定时一般有以下原则:尽可能选择大光区;表面不均匀或较粗糙的墨条要多点测定,取其平均值:一套试样的被测面及纹路方向要一致。

(4)油墨的选取。首先尽量采用原色,避免采用间色进行配色。制作基础色试样的油墨品种尽可能多些,这样有利于在配色时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从而得到满意的效果。例如按某一标准配色,从计算机中仅存的三、五种油墨中可能选不出符合色差要求的配方,如计算机中储存油墨品种很多,则可从不同色相的多种油墨中得到符合要求的数种配方。

(5)对底基的要求。每种底基要从生产中的承印物上取材,其中一部分直接测定后,将数据存入计算机,另一部分用于制作基础色试样。生产中所用各种承印物都要这样做,这可为以后的使用带来方便。、

(6)在多种配方下,并能保证配色正常时。应该尽量使用最少种类的油墨进行调配,因为油墨种类越少,混合效果就越好,颜色的饱和度也越高。

(7)在配色中调配试样时,应采用由浅到深的办法进行配色,当色相接近目标色时应当细心。最好做到“只添不减”。以防带出其他不同的油墨,造成很大的误差。

(8)在配色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同一厂家或同一系列的油墨,否则会产生调色不匀的现象,严重时会产生凝聚而使油墨报废。

(9)配色过程中最好在稳定的自然光下进行,避免在光线的直射的地方进行配色。

三、结束语

配色是一个涉及色光理论、油墨、纸张、工艺等多方面的复杂技术,传统配色是依靠经验和感觉的主观配色,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存在技术的传播与交流比较困难的问题,相比之下计算机配色避免了传统配色中的配色者生理、心理因素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和产品质量难以保持稳定的问题,从客观上以数据形式来定量地解决配色问题,可以书面的形式来传播与交流经验,且配色的目标性强,过程以控制。

总之,计算机配色可以定量地分辨微小分辨小色差,消除人眼、灯光等造成的偏差,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验的管理方法,为生产的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提供可能,加强客户对企业产品质量的信任度,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提供保证。这使得人们对颜色的描述、交流及再现更加准确、方便。使颜色的数字化变成现实,为颜色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尤其是印刷工业中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计算机配色是今后提高配色精度的必然发展方向。